首页 > 学术研究 > 【对话】“踪迹:勒梅特夫妇的国际影像收藏”圆桌会谈

【对话】“踪迹:勒梅特夫妇的国际影像收藏”圆桌会谈


2016年4月30日下午三点半,“踪迹:勒梅特夫妇的国际影像收藏”在中国民生银行艺术机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2016中法文化之春”的系列活动之一,该展览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

对谈海报-微信用-03_编辑.jpg


对话时间:2:00——3:00 


对话地点:展厅一层咖啡厅
对话嘉宾:Isabelle and Jean-Conrad Lemaitre、Maider Fortune、郭晓彦、杨北辰、董冰峰、刘真辰
 
对话议题:
1、勒梅特夫妇的影像收藏主题、方向和计划
2、国际和中国影像发展动态的观察
3、当代影像作品的美术馆、私人收藏和市场形态
 
对话流程:
1、郭晓彦开场并介绍嘉宾(2:00-2:10)
2、嘉宾就“对谈议题”展开讨论(2:10-2:50)


3、媒体及现场观众提问(2:50-3:00)

圆桌会谈

418A5009.JPG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主持会谈


郭晓彦:对于中国的收藏家来说,影像收藏还是新的课题。我们美术馆希望能够通过对收藏的展示提供一个视角,让大家来关注影像的发展和现实的一些问题。



勒梅特收藏的特点首先是融入了生活和不同的文化。他们去到不同的国家,收藏有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成为全球比较重要的影像收藏;其次,他们的收藏是基于个人的爱好建立起来的。最初收藏影像是因为收藏的艺术家开始做影像,所以他们就跟着艺术家,基于个人爱好发展成了很专业的收藏;第三,他们在收藏的20多年也建立了一些问题的意识。他们非常关注非西方国家艺术家的工作,非常有热情去推动这些艺术家。另外他们收藏的很多是当红的有影响的艺术家,说明他们的工作非常专业,朝着专业化的收藏在做。


418A5032.JPG

法国收藏家勒梅特先生发言


Isabelle Lemaitre:首先感谢大家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同感谢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邀请我们到这里举办在亚洲的首次影像艺术展览。我们今天展出的是所有藏品中的部分杰出作品,我们首先在北京举办开幕式,然后会在上海、沈阳和成都一共举办四次。



40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收藏版画,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马德里购买了一些所谓传统的当代艺术,如油画、雕塑等,然后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开始收集摄影作品。我们现在只收集影像作品,因为从90年代末跟随的艺术家开始使用了影像这个艺术媒介。在那个时候摄像机变得更好用,更实用,更廉价了。

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入了私人收藏,在2011年开始第一次非常低调的个人展览,当时是巴黎的朋友帮助我们在一个叫红房子的展厅举办的,包括25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后来我们大概办了有8次展览,法国、西班牙、美国、德国,现在在中国,加上中国的这4次,一共12次了。我丈夫作为银行家,工作不停的调动和搬家,但这些收藏就像我们家庭成员一样。从2009年起我们逐渐加大了法国影像艺术家的收藏,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外国艺术家的作品。
    
Jean-Conrad Lemaitre:我们2016年在红房子的展览中第一次看到了25个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同时展出。因为我们收藏的是单品,所以那个展览就像小学的操场一样,下课后同学们一块追跑打闹。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生活,影像其实就是生活。也可以说这种艺术是病毒,因为影像的图像有太多的内容,做完影像我们回去看一些绘画和照片的东西,就接受不了了。

我们跟一些法国的收藏家去聊天,他们很反对我们收藏影像。影像首先是可触摸的实体,但它也是虚拟的东西,和图像并不是一个性质的,所以现在收藏东西很担心以后有人模仿、抄袭。但是我们觉得这些反对的声音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保存影像的,影像我们可以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通过技术把它传播下去。



418A5052.JPG

与会嘉宾发言


杨北辰:在北京这样的环境里面,相对比较少有机会看到专门做影像传播的展览。其实影像和美术馆之间构成了很有意思的关系,这是一种创作。所谓的传统的当代艺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不可传播,而我们去看新一代的艺术学生,影像对他们来讲已经是非常普通和正常的素材,这种素材也用得非常广泛。由此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新的时间艺术的方向大概是什么?我觉得像勒梅特夫妇做的东西很好,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收藏有很多国际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到这二三十年以来的变化,当然也可看到一些细节。



我前段看到一个新闻是关于人民大学,他们新开了一个专业就是关于影像艺术的保存和收藏,就说明当艺术家对于影像的使用非常广泛的时候,怎样去做影像的保存、收藏和展示是一个课题。我听说前段时间美国重新制定了关于影像收藏的标准,甚至把每次影像展出的方案都作为收藏的一部分加入到收藏里面。比如说电影的收藏,我们会送到电影院,比如说录像,北京有录像局。因此未来的影像收藏会变得更复杂,需要更复杂的一些参数。

这个展览非常好的一点,我觉得大家可以花几个小时沉浸在里面,感受影像给你带来的气氛。这是我们应该仔细去体会的。
    
董冰峰:对我来说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的影像创作基本上和西方是保持同步的。我说的不是水平的同步,而是九十年代以来个人媒体,个人影像与社会相关的网络的关系的同步。所以我们和西方艺术家大概在一些问题、美学、展览方式、写作,包括写作的研究上是非常接近的,我觉得既可以有比较的,又可以交流的。而今天不是说在中国没有录像艺术,而是在中国影像创作的艺术家他们如何坚持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背景下。
    
刘真辰:我想在这里面先说说保存的问题,我知道其实作品保存并不是从自古以来存在的,不管是画还是照片等等,而我们的影像有特殊性,过去的东西今后能不能看到这是一个问题。现在我想告诉大家的有一种新的方式已经出来了,现在我们存储空间非常巨大,我们可以把影像放进去,我们现在可以放进去四五十部影片。

关于这个展览的展示,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要求。作为一个艺术家肯定最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最好的呈现,但要完成20件作品在大的空间作出的呈现,要做出大量的努力。这个展览是法国设计师做的,我们之间也经过很多的讨论,比如不同的声音对于墙壁的材料的要求并不是一样的。



QQ截图20160729101421.png

媒体提问

提问:对于作品的保存,如果是早期的作品,随着艺术的保存方式更新就会被淘汰。刚才也提到了做翻版,格式的转换,我们知道有的老电影做修复,其实是做翻版进行格式的转换。那么翻版之后作品是否有改变?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现在很流行网上虚拟的博物馆或者是展厅,那么互联网到底是作为展厅还是博物馆存在?


    
刘真辰:对于影像来说都是数字化的。有一些胶片我可以把它数字化,这个需要胶片去呈现然后用胶片去播放。我觉得胶片虽然会越来越少,但可以去用数字呈现这个影像。我觉得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来思考,一张照片以前是用胶片拍的,我们扫描了以后然后在电脑上打印出来,这还是不是这张照片?
    
Jean-Conrad Lemaitre:我想回答你的两个问题。首先说到格式转换,当初我们在收藏作品的时候是用标准版的收藏,不是高清虚拟版的收藏。为什么呢?我认为对作品的保存最重要的是考虑作品是用什么做的?我们要不要高清转换?每个作品在转换的过程中会损失一点点东西,这是令人害怕的。我个人认为保存作品本身很重要。

第二个网络传播的问题,它有教学研究的价值,可以用来教育和传播。但是真正的作品大家现场看到了,有的很大,如何变小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杨北辰:关于互联网我觉得是这样的,我觉得在多数领域尤其是在录像领域,互联网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收藏家收藏参考的对象。我收藏这个版本之后别人最好不要轻易看到,这是最基本的考虑,它某种程度上是私有化的。当你去看的时候不能随便在互联网看到,这是体系运转的基本问题。
    
Jean-Conrad Lemaitre:我认为艺术家是这个作品的所有者。我知道这次展览中每一个艺术家都把他们对于展出的条件精确到了毫米,而且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要根据他们一点一点的愿望实施,这是不同的差别。
    
提问:展览介绍中提到了,这个展示遵循国际的标准。我想问一下按照国际的标准,影像展的展示对于观众来说最重要的吗?
    
郭晓彦:所谓的标准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展示对艺术家作品的理解;注意还原创作的条件和技术要求;对展示空间要有情感的想像,既保证作品的独立,也要有一定的开放,要考虑到观众的参与感。这里有很多细节的考量和要求,比如说对于影像设备、空间设计、展示效果等。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会尽快回复您的留言,
将会以邮件的方式发到您的邮箱里!
秒后自动关闭此页 立即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