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共活动 > 第三届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

第三届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

640.jpg640-1.jpg



2021年12月3日国际残障人士日,第三届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以线下和线上形式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和凤凰网风直播平台同步举行。论坛从下午三点正式开始,晚上九点半结束,全程有70余名现场观众,包括多家媒体、视障群体、听障群体、轮椅使用者与接近17万线上观众共同参与,和来自中方的三位嘉宾与英方的两位嘉宾深入交流。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副主任白怀德、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艺术总监莫睿、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负责人李峰、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进行了开场发言;艺术家、大学教授、公共艺术策划刘毅、艺术家、制作人、策展人凯茜·玛格、青年作家、戏剧编剧、导演陈思安、作曲家本·伦恩线上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并与来到现场的插画师、舞者翟进“同台探讨”,通过连线交流了各自实践的感想。翟进还与独立舞者陈欣頔现场即兴了一段融合舞蹈。


凯茜·玛格的作品《手语夜》(包含口述影像版)放映后,凯茜·玛格通过连线与现场观众互动;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委约,艺术无障碍平台制作,三部特别为国际残障人士日而创作的短片也在论坛进行首映,三部短片均含有口述介绍。映后短片导演与三位主要参演者和观众进一步交流。


640-3.jpg640-2.jpg

翟进与欣頔的共舞




640.png

嘉宾发言


用文化关系的力量

建立多元群体间的信任与理解



640-4.jpg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副主任白怀德——


“中英双方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世界上最有活力和鼓舞人心的文化和创意产业。随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寻求了解中国及其令人惊叹的文化和语言,以及现今中国各地的观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接触到更多的国际文化和创意,我们有这样令人惊喜的机会,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通过文化对话加强信任,探索彼此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文化不仅仅是炸鱼薯条、哈利波特和女王,也不仅仅是宫爆鸡丁、琅琊榜或者孔子。我们的文化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形成的,而对平等、多元性和包容这种普世价值的承诺,使我们走到一起。然而依旧存在这样不幸的现象,这也是英国和中国的一个共同点——残障人士在工作场所和更广泛的社会中持续面临歧视和障碍。世界上大约有1/7的人是残障人士。这大约是全球人口的15%,或者说全世界估计有10亿人。这个数字仍然让许多人感到惊讶。


我们必须共同努力,解决对残障人士的无理歧视,促进残障群体融入公共生活。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们的残障往往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缺陷或相对能力,而是因为社会态度,这样的态度导致了他们的边缘化。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建立文化关系的力量,当我们像今天这样联合起来,为一个更加平等、多元化和包容的社会做出贡献时,文化关系就更加有力。”



640-5.jpg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艺术总监莫睿——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相信多样性内蕴含着变革的力量,它帮助我们扩展我们的思维、挑战成见,并使创造力得以蓬勃发展。我们也支持那些将包容性、性别平等和多元化作为核心的合作。


还有诞生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 "无限" (Unlimited)艺术委约项目,它目的是通过委托英国和国际上的残障艺术家创作新的、突破性的、高质量的作品来改变人们对残障人士的看法。自2013年以来,无限项目通过委约、激励和支持,向400多名有想法的残障艺术家和公司提供了超过470万英镑的资金,这些作品在网上被全球380多万人看到,“无限”项目也成为全球残障艺术家的最大支持者。


全球性新冠导致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隔离加剧,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反思,作为人类,我们如何能够共同努力,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后新冠时代带来更大的同理心、包容力与和谐。这类影响我们所有人的全球性挑战只有通过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实现工作与生活中更全面的包容。”


期待更多社会力量

加入无障碍艺术的浪潮



640-25.jpg

640-6.jpg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



“今天我想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与各位合作伙伴做更多的事情。显然我们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更多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加入。现在我也知道有好多残障的艺术家、演讲者,未来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给美术馆做更多的工作,参与其中。我们美术馆未来从公教、到展览、到其他项目,希望打开更多的平台,这是一个公众、民主、开放的场所,面向所有群体敞开,不管是所谓的健全人还是残障群体,我们是一家,我们共同来做一些事情。”



640-7.jpg


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



“我们非常相信包容、沟通和创造能够带来新的力量和风景,我们也希望无障碍艺术能够成为中英文化交流当中强有力的纽带和亮点。在过去三年,身身不息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合作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我们彼此互相支持、充分地借鉴,也在一点点地促进中国无障碍艺术的发展、生根和发芽。多一点的无障碍的努力,会有更多包容性的抵达。


身身不息从2019年开始在中国推动包容性艺术,以星空艺术节作为平台,支持少数群体的主体性的艺术表达。我们相信以艺术连接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社群,我们也相信以身心、以艺术为基础,能够推动一个包容性的社会变革。我们也非常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团体、个人和组织能够加入到无障碍艺术的浪潮当中。”




640-1.png


演讲主旨回顾


不同即唯一,唯一即是美




640-8.jpg



艺术家、大学教授、公共艺术策划 刘毅——



“我爸爸从小对我的另外一个鼓励。我画国画,我爸爸说,你有没有落款?你有没有笔名?他说每个有名的人画画都有一个艺名。后来他说,你想想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我的不同在哪里?我也想不出我有什么不同。爸爸后来告诉我,你的不同就是,你走路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你的不同,你走路的方式就是瘸的、拐的、跛的,所以最后他说,你要不就叫瘸拐跛吧,这就是你的艺名。我说不错,这个好像就是我的特点。”


我每天都在画画,我特别对树感兴趣,我觉得每一棵树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棵树枝,每个树杈,哪怕是一个断枝,都是非常漂亮、非常美的。我画了好多好多不同的树,不同的地方,大树小树,即将枯死的树,或者是刚刚出生的树等等。我对树的热爱还有一点,喜欢这种自然的力量,它能给到我一种力量。所以有时候我会在我身体疼痛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句,哪里疼,我就哪里长一颗树出来。”




无可预期的艺术:一场鼓舞人心的文化变革


640-25.jpg



艺术家、制作人、策展人凯茜·玛格——


“我出身于一个聋人家庭,母亲祖父都是聋人,姐姐是后来聋的。我母亲是第一批在聋人电视台表演的聋人演员,也是英国第一批聋人电视台主持人,我跟着她见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聋人和残障人士,有音乐家、舞蹈家、艺术家等等,这段经历对我产生深远影响,因为我看到艺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如何转变社区与地区的面貌;如何发展培养当地人民的自豪感与认同感的,这让我想一生从事艺术事业。


在疫情期间我开始回顾过去,思考我的家族遗传史,我在想聋人如何受到疫情影响,面临何种挑战与障碍。我想拍一部影片来回答这个问题,纪念这个时刻,因此我想出了“手语夜”项目。策划这个项目的另一起因在于我在电视中看到的关于中国的报道,人们在疫情封锁期间在阳台隔空对唱,歌声在建筑间回荡,我不禁想到如果聋人也这样做,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他们隔着阳台互相打手语呢?最终我策划出了《手语夜》。《手语夜》传达了拥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的聋人群体却常常遭遇社会边缘化,受人孤立与忽视的问题。他们隐藏于主流社会之外,他们的社群语言与文化不受大众认可。在疫情期间很多聋人感觉自己进一步‘隐形’”。




半夜两三点,滨江东路上的一只红色小轮椅 



640-10.jpg



插画师、舞者翟进——


“我以前长时间就在家里生活的,但有一天,我来到外界,晚上3点钟跟朋友一起吃宵夜,回来的时候发现那条路上只有一个人,还有可能零零星星有几个醉汉,我突然就感觉那条路就是我的。这种感受好像很简单,可能就是一种很多人自然而然、从小到大经常遇到的感觉。但是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很崭新的,就像我第一次获得了什么一样,就孤独地一个人在街上走。为什么?因为我长时间就没有这样的一个体会,之前一直在家里面,2016年出来参加一个叫“自立生活”的残障培训,我才有了越来越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


陆陆续续地,我接触到接触即兴与共生舞,而有一次接触即兴真正改变了我,从那天开始,我从用电动轮椅改成了手动轮椅,因为电动轮椅只能活动一个手指,而手动轮椅我就可以活动全身,甚至从那天开始,我就下到了地板,被健全人,甚至被140斤的人压着。我感觉到我也是有用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有这种感觉,我的身体是有用的,支撑一个胖子,支撑一个男性,甚至两个人,我就由衷感觉到一种自信。”



碰撞,挫败,连接



640-12.jpg


青年作家、戏剧编剧、导演陈思安——


“2019年夏天我在爱丁堡参加英国皇家宫廷剧院的国际剧作家驻地,驻地期间在爱丁堡戏剧节上观看了一部British Council Edinburgh Showcase的作品,来自由残障艺术家主导的Birds of Paradise剧团的作品,叫做Purposeless Movements。坐在剧场中观看这部作品那90分钟的特殊体验,直到今天仍然令我记忆犹新。


参与演出的数位表演者,无论身体残障与否,都极尽真诚地向观众讲述着他们生活的真实,他们的爱与挫败,他们对自己身体和周遭世界的感知和反馈。就像剧名所暗示的,肢体的障碍或许让他们在做任何具体行为之前,都不得不先经历大量无目的的运动,但不会阻隔他们希望伸出手去接触和表达的决心。看完这部作品后,对我的一个直接的改变是,我意识到舞台的开阔性在于它足以平等地承托起所有人强有力的真实情感,无障碍艺术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于展示阻碍,更在于建立更深入的联结。我想投身其中的,不只是为残障群体提供已有艺术内容上的无障碍支持,而是与他们站在一起,共同创作,从无到有地共同去探索生活中触动我们的情感与议题,共同去寻找在艺术的框架下真正具有融合性的创作方式。”



重新定义现代作曲与音乐厅的包容性


640-11.jpg


作曲家本·伦恩(本在四岁时确诊了自闭症)


“汉斯·艾斯勒曾有一句名言:‘音乐虽然从未取得过一场革命胜利,却有推波助澜之功’,于我而言这句话不仅完美描绘出我希望自己的音乐能达到的理想发声方式,也坚定了我致力于提升社会对残障群体关注的信心。我在2018年11月举办了自己的首场残障作曲家音乐会,后进行着协助残障作曲家编曲的工作。除此之外,我还负责为场所做好无障碍服务保障:如为女王音乐厅提供新的无障碍活动指南、为参会者编写活动指南、建立无障碍活动框架设置相关重要设施等。在设计一场真正无障碍的音乐会时,我们会首要通知观众如果身心出现状况,随时可以直接离场。我们还预留了照顾感官需求的空间——舞台边有一处,音乐厅外面还有一处安静空间。如果有人需要借助物品放松身心,或者手上拿点什么才能舒压,就可以在这两处空间调节自己。我们为声音敏感人士发放降噪耳机以及充气沙滩球,充气后可以随着音波大小而震动,既可作为聋人听障或重听人士的感官玩具,也可以作为以别种方式感受音乐的设备。


尽管国情存在差异,我希望在座诸位能够考虑以下问题:为残障艺术家消除从业障碍,不等于让艺术低能化简单化,若能正确处理这之中的关系,其实等于给了更多人才一个突破逆境蓬勃发展的机会。残障艺术家的障碍归根结底在于如何敲开行业的大门,而不在于完成手头上的作品。残障不可耻而残障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反而是最发人深省、最为有趣、最打动人心的。”



640-2.png


640-13.jpg开场发言嘉宾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为葛慧超、李峰、莫睿、白怀德


640-14.jpg上半场分享嘉宾Q&A 画面中有翟进、刘毅、陈思安、本·伦恩


640-15.jpg艺术无障碍短片映后谈 画面中从左到右为短片导演孙辉、彭玉娇、田芸凡、彭霖倩


640-16.jpg彭玉娇、孙辉、葛慧超现场讨论


640-17.jpg《手语夜》映后与演凯茜·玛格的连线交流环节 


640-18.jpg听障观众向导演凯茜·玛格提问


640-19.jpg640-20.jpg凯茜·玛格现场教授国际手语


640-21.jpg640-22.jpg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徐竟涵老师现场提问



“我并没有很在意这是一场以残障人士为主题的活动,我认为艺术是没有限制的,艺术可以属于任何一个人。我惊叹的是艺术家所表达的——比如说凯茜·玛格在森林里办画展表达的和谐共生;再比如说聋人表演的作品《手语夜》,我以前没有接触过,对我来说是新事物,能让我了解到先前处于空白状态的知识。我相信,让更多人“了解到”也是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我自己是肢体障碍,也算是少数群体。很多人不了解我们这个群体,导致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与我们相处。因此,我认为“了解到”对少数群体来说是有益的。”

——观众 小敏 


“今天这一场论坛的主题是无障碍与艺术,其实我们的艺术,表达出来之后会关乎残障还是健全吗?不,我们只会觉得这个艺术,它很美,它很漂亮,它会给我的心灵有所震撼,这就够了。它和残障与否根本没有太大的关联,只不过创造这个艺术的人或者群体,他们是残障者,会让人认为这个艺术品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以及生命力。”

——观众 新辰大海



640-3.png人民政协网、中国新闻网、 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善达网、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了第三届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



-End-





论坛主办方 Co-orgnised by 



640-23.jpg


640-4.png

640-24.jpg



共创伙伴 Supported by


640-5.png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会尽快回复您的留言,
将会以邮件的方式发到您的邮箱里!
秒后自动关闭此页 立即关闭